豬鬃草,中藥名,為鐵線蕨植物鐵線蕨的全草,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具有清熱解毒,利水通淋的功效,用于感冒發熱,肺熱咳嗽,濕熱泄瀉,痢疾,淋濁,帶下,乳癰,瘰疬,疔毒,燙傷,毒蛇咬傷。
豬鬃草圖片
【藥材名稱】
中文名:豬鬃草
拼音:Zhū Zōnɡ Cǎo
英文名:Maidenhair
豬鬃草的別名:豬毛七、巖棕、豬綜草、鐵線草、鐵絲紐、魚鱗草、烏腳芒、豬鬃漆、降龍草、石中珠、豬毛漆、小豬毛七、豬毛肺筋草、石長生、青絲還陽、碰碰草、鐵光棍、鐵絲分金、水豬毛七、豬棕七、豬鬃七、黑草、扇葉鐵線蕨、肺心草、巖甲、掃把萁、鐵骨狼萁
豬鬃草圖片
【性味歸經】
豬鬃草味苦,性涼。歸肝、腎經。
【用法用量】
內服:煎湯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研末調敷。
【豬鬃草的功效與作用】
中醫認為豬鬃草具有清熱解毒,利水通淋的功效,主治感冒發熱,肺熱咳嗽,濕熱泄瀉,痢疾,淋濁,帶下,乳癰,瘰疬,疔毒,燙傷,毒蛇咬傷。
《草本便方》:“溫氣血,補肺,止咳定喘化痰。(治)勞傷氣血婦人血氣。”
【豬鬃草的圖片】
【形態特征】
鐵線蕨,多年生草本,高達20~50厘米。須根密生,淡褐色。根莖橫行,黃褐色,密被淡褐色鱗片。
葉近生;葉柄細弱,基部有鱗片,紫黑色,有光澤,約與葉片等長;葉為1~3回羽狀復葉,下部為3回。
中部為2回,上部為1回:羽片8~13對,互生,有柄,接近基部的1對最大,2回羽狀復葉有小柄,末回小羽片寬約3~3.5毫米;
大部為扇形,基部楔形,有小柄,上邊沿常有不規則的深裂,裂片鈍頭,不育的裂片也有小牙齒,葉為薄草質,淡綠色,兩面光滑,葉脈明顯。
囊群蓋由羽片頂端的邊沿向下反折而成,常一羽片有3~7個,長方形,褐色,邊白色,膜質,孢子囊群圓形至橫矩圓形,稍彎曲,無柄,孢子微小,淡黃色。
豬鬃草圖片
【采集加工】
豬鬃草在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【生境分布】
豬鬃草生于海拔100-2800m的溪邊巖縫或屋旁、墻基,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【性狀鑒別】
豬鬃草長10-20cm,根狀莖下部生多數纖細須根,上部被褐色披針形鱗片,葉柄纖細,亮栗色,狀如鐵線,葉軸頂部著地部分生有須根;
羽片膜質,團扇形,灰綠色,基部有關節與葉柄相連,外緣2-5處淺裂,裂片頂部生有孢子囊群,全緣,不育部分的邊緣具波狀鈍齒;
葉脈扇狀分叉,小脈直達葉緣。孢子囊群蓋線狀長圓形或腎形。氣微,味微苦。以質干,葉多,色灰綠者為佳。
豬鬃草圖片
【配伍應用】
1.治流感發熱:鐵線蕨60g,鴨舌草30g,黃芩15g,生石膏30g。水煎。每日3次分服。(《常用中草藥配方》)
2.治肺熱咳嗽,咯血:豬鬃草30g,韋莖30g,魚腥草30g,白茅根30g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1979年)
3.治泌尿系統結石:鐵線蕨30g,過路黃30g,連錢草30g,荷包草30g,野鴉椿子30g。水煎服。1日2次分服。(《常用中草藥配方》)
4.治石淋、血淋:豬鬃草15g,海金沙15g,鐵絲紐15g。水煎服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
5.治乳癰:豬棕七、九月花各12g,蒲公英30g。水煎服。(《湖北中草藥志》)
【現代應用】
用于急性肺炎、急性支氣管炎、泌尿系結石,風濕性關節炎,瘡癤,濕疹等。
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!
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,提供中藥大全、中藥百科、中藥方劑、中藥飲片、中藥材價格、中藥材種植、中醫養生、中醫藥膳、中醫按摩、中醫方劑、中醫推拿、中醫針灸、中醫減肥等信息。
免責聲明:本站中藥百科、飲片、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,不能用作具體藥方,使用前請遵醫囑!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、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,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、真實。業務及友情鏈接:2871960833
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(寧)-經營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