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骨常山,中藥名,為夾竹桃科鴨腳樹屬植物雞骨常山的根、葉。分布于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解熱截瘧,止血止痛的功效,用于瘧疾,口腔炎,內服兼外用治骨折,跌打損傷。
【藥材名稱】
中藥名:雞骨常山
拼音:Jī Gǔ Chánɡ Shān
雞骨常山的別名:紅辣樹、白虎木、野辣椒、三臺高、野辣子、永固生、紅花巖托、四角楓。
【藥材基源】
雞骨常山為夾竹桃科植物雞骨常山的根或枝葉。
【性味歸經】
雞骨常山味苦;性寒;小毒。歸肺;肝經。
?、佟吨兴幮涡越涷炶b別法》:"味苦。"
?、凇对颇现胁菟庍x》:"苦,涼,有小毒。"
【雞骨常山的功效與作用】
中醫認為雞骨常山具有解熱截瘧,止血止痛的功效,用于瘧疾,口腔炎,內服兼外用治骨折,跌打損傷。
?、佟独ッ魉幹舱{查報告》:"治瘧疾。"
?、凇对颇现胁菟庍x》:"消炎,止血,接骨,止痛。治肝炎。"
【用法用量】
內服:煎湯,雞骨常山6~12g。外用:雞骨常山適量,搗敷,或研末撒。
【用藥禁忌】
忌酸、冷,孕婦忌服。
【雞骨常山的圖片】
【雞骨常山的原植物形態】
雞骨常山,直立灌木,高1-3m。多分枝,具乳汁,枝條具白色突起皮孔。葉3-5片輪生;無柄或具極短的柄;葉片薄紙質,倒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;
先端漸尖,基部窄楔形,全緣,長6-18.5cm,寬1.3-4.5cm,雞骨常山葉面深綠色,葉背灰綠色,兩面被短柔毛,葉腋間及葉腋外密生腺體。
花紫紅色,數朵組成頂生或近頂生的聚傘花序,被柔毛;花萼片披針形,長約1.5mm,外面被短柔毛,內面無毛,邊緣有緣毛;
花冠高腳碟狀,花冠筒長1-1.3cm,中部膨大,外面無毛,內面被柔毛,裂片長圓形,長2-6mm,寬1-3mm;
雄蕊著生于花冠筒中部,花藥長圓形,內藏,長約2.5mm;子房高1.5mm,無毛,花柱6mm,柱頭棍棒狀,先端2裂;
花盤由2枚舌狀鱗片組成,與心皮互生。蓇葖果2枚,離生,線形,先端具尖頭,長3-5cm,直徑約4mm,無毛。
雞骨常山種子多顆成鑲嵌式排列,兩端被短緣毛?;ㄆ?-6月,果期7-1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雞骨常山生于海拔1100-2400m的山坡或溝谷地帶灌木從中。分布于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采收儲藏】
雞骨常山的根秋、冬季采挖,葉夏季采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
【性狀鑒別】
雞骨常山,根呈圓柱形,稍彎曲,常有分枝,長10-25cm,直徑1.5-3cm,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,皮部薄,常脫落,木部白色。
質堅硬,難折斷,折斷面裂片狀,類白色。氣微,味苦。枝多切成厚約1mm的斜片。
老枝直徑6-8mm,外皮灰褐色,具縱紋,皮孔細小,突起,斷面中心髓部細小而中空,木部白色;嫩枝較細,青灰色,外皮易剝離,髓部中空較大。
葉輪生,多皺縮卷曲,展平后呈橢圓狀或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,全緣。氣微,味苦。
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!
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,提供中藥大全、中藥百科、中藥方劑、中藥飲片、中藥材價格、中藥材種植、中醫養生、中醫藥膳、中醫按摩、中醫方劑、中醫推拿、中醫針灸、中醫減肥等信息。
免責聲明:本站中藥百科、飲片、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,不能用作具體藥方,使用前請遵醫囑!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、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,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、真實。業務及友情鏈接:2871960833
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(寧)-經營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